1994年一天,中科院的几位地质学家带着记者,来到海南白沙农场附近的一处环形谷地考察。刚登上西北侧的峨剑岭,学者王道经发现手表突然停了;紧接着,身边摄影师喊道摄像机也录不了影了。大家下山去找修理点,谁知刚到山脚,摄像机和手表又都恢复正常。经过判断,王道经意识到,这并非电子设备偶然出故障,而是受到了某种强磁场的干扰。于是网上配资公司,专家们开始怀疑:峨剑岭下是否存在强磁性物质?这片谷地还有什么不寻常之处?
这处环形谷地位于白沙农场,离黎族自治县城不到十公里,面积大约五六千米。当地黎族人世代在这里耕作,过着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。他们把这片特殊的土地当作“雷公神”庇佑的圣地,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:心术不正的人若来到这里,会遭遇不幸,受“雷公神”的惩罚。中科院的专家们正是听闻了这些神秘传闻,才决定来实地考察。
展开剩余81%经过实地观察和检测,专家们发现了两个特别明显的现象。
第一个奇特之处,是谷地“百毒不侵”。海南气候湿热,通常蚊虫、毒蛇、蚂蟥等丰富,但在这个环形谷地里,毒虫毒蛇几乎绝迹,只有少量无毒的蚂蚁活动。专家把谷地内外的动植物状况做了对比,发现谷外毒蛇横行、蛇鼠遍布,而谷内却少见这些有害生物,仿佛一条看不见的界线把“危险世界”和“安全世界”分隔开来。
第二个奇特之处,是谷内作物生长特别旺盛。这里以种茶为主,当地茶农反映:谷外的茶树通常要种三年才能采摘,而谷内的茶树只需两年就能采摘,而且茶叶更肥嫩、耐泡、风味更好,市场上更受欢迎。专家们推断,这与土壤成分有关:经过取样分析,谷内土壤的钾含量明显高于谷外。钾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元素,充足的钾肥能让作物长得更快、更壮实,这正解释了谷内茶树早熟且品质优良的原因。
接下来出现的问题是:那么多钾到底从哪里来?专家们把视线投向了地形地貌。这个环形谷地看起来像一个圆形盆地,有人提出大胆设想:它是不是一个古火山口?火山爆发后常形成漏斗状或碗状盆地,许多火山口周围会有温泉、熔岩柱状节理等特征。为验证这种可能性,考察队在村民带领下深入谷地,很快就发现了两个重要线索:一处西面温泉以及两侧的柱状节理和由紫红、白色砂岩组成的异样石块。专家认为,这些石头曾经历过极高温度,柱状节理形态又和火山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结构相似,初步支持了火山活动的假说。
但要确定火山证据,最关键的是找到玄武岩——火山喷发后常见的大面积黑色有气孔的岩石。然而在这次实地搜索中,只在西北边界找到五块黑色石头。它们虽表面有气孔,却光滑而零散,不像典型的玄武岩大片分布。于是,专家们开始怀疑:如果不是火山喷发,为何会出现高温变质的岩石、柱状节理和环形结构?王道经提出另一种更符合现场证据的猜想:这里可能是一处陨石坑。
行星碎片撞击地球时,会释放巨大能量,撞出圆形凹坑并伴随高温高压,使周围岩石熔融或变质,形成类似“玻璃质”或黑色的熔融产物。历史上有许多陨石撞击形成的遗迹,地表和周围常能找到陨石碎片或由撞击生成的玻璃质石块。王道经把之前找到的五块黑色石头拿来仔细辨认,认为它们更像民间所说的“雷公墨”——即雨后在地表出现的黑色玻璃质块,但并不能仅凭此断定陨石坑的存在。真正能确认陨石坑的证据,是能找到来自外太空的陨石本身。
王道经于是长期在当地寻找陨石。多年无果后,一位村民的一句随口话改变了局面:孩子们在河里洗澡时曾看到黑色石头。王道经立即把搜索重心转移到河流下游,在河边摸索时,果然在水下发现了一块颜色乌黑、比普通石头更重的石头。带回做分析后,这块石头被确认是我国发现的首例富钙无球粒陨石——年代接近地球年龄,约44.38亿年;并且在成分中发现了55种矿物,有四种甚至是地球上没有的外星物质。这一发现为环形谷地是陨石坑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证据。
根据综合判断,约70万年前,一块直径大约380米的陨石以极高速度撞击了今天的白沙地区,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数百颗原子弹同时爆炸。虽然这次撞击没有造成全球性灾难,但它改变了当地的地质和土壤结构。撞击把深处富含钾的岩层带到地表,使得坑内土壤钾含量高于坑外,从而促成了植物生长的异常良好;同时,坑内富含的硅胶盐类矿物和熔融产物,抑制了毒蛇、蚂蟥等有害生物的生存,形成了“百毒不侵”的生态奇观。当地人用随身携带的盐块驱赶可能出没的毒虫,也把这片特殊地带视为神圣之地。
不过,关于这处白沙陨石坑的研究并未就此结束。它形成的约70万年前,恰与地球磁场发生大幅倒转的时期相近,这是否只是巧合,还是两者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,目前仍未有定论。更重要的是,撞击产生的最大那块陨石残块仍埋藏在地下深处,尚未被找到。至今,地质学家和考古团队仍在对白沙陨石坑进行更深入的勘探和实验,希望未来能揭开更多细节,解答这些尚未解开的谜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